论著
致缺血性卒中自发性脑动脉夹层118例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分析
中华内科杂志, 2016,55(5) : 366-371. DOI: 10.3760/cma.j.issn.0578-1426.2016.05.007
摘要
目的

调查致缺血性卒中自发性脑动脉夹层(CAD)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,以及年龄和性别对这些特征的影响。

方法

前瞻性登记2008年8月—2015年4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住院的CAD患者资料。在排除非急性脑梗死、除CAD外还合并其他潜在脑梗死病因、存在导致CAD明确病因或临床资料不完整的患者后,将15~80岁的致缺血性卒中自发性CAD患者纳入本研究进行分析。

结果

最终118例患者入组,年龄(44.2±12.8)岁,男87例(73.7%),67例(56.8%)患者年龄<45岁。常见卒中危险因素包括:吸烟(41.5%)、高血压(25.4%)和高胆固醇血症(21.2%)。高胆固醇血症在男性患者中更为多见(25.3%比9.7%, P=0.021);而高血压(39.2%比14.9%, P=0.005)和糖尿病(25.5%比4.5%, P=0.002)于≥45岁患者中较<45岁患者更多见。头/颈部疼痛症状在女性患者中更多见(67.7%比34.5%, P=0.002)。CAD分布:前循环71例,后循环47例;颅内动脉59例,颅外动脉59例。大脑中动脉是颅内夹层最常累及的部位,且于男性患者中更常见(46.3%比11.1%, P=0.016);而颅内段颈内动脉夹层于<45岁患者中更常见(38.7%比0, P<0.001)。CAD的管腔状态通常表现为狭窄(43.2%)或闭塞(41.5%),夹层动脉瘤(5.9%)和狭窄+夹层动脉瘤(9.3%)相对少见;但夹层动脉瘤于≥45岁患者中更多见(11.8%比1.5%, P=0.042)。

结论

本研究表明,与欧美人群相比,国人致缺血性卒中自发性CAD患者有其独特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,且与性别和年龄存在关联性。

引用本文: 陈红兵, 李竹浩, 洪华, 等.  致缺血性卒中自发性脑动脉夹层118例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分析 [J] . 中华内科杂志, 2016, 55(5) : 366-371. DOI: 10.3760/cma.j.issn.0578-1426.2016.05.007.
参考文献导出:   Endnote    NoteExpress    RefWorks    NoteFirst    医学文献王
扫  描  看  全  文

正文
作者信息
基金 0  关键词  0
English Abstract
评论
阅读 0  评论  0
相关资源
引用 | 论文 | 视频

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。

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、摘编本刊文章,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。

除非特别声明,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。

脑动脉夹层(cerebral arterial dissection, CAD)虽是少见的卒中病因(占2%),但颅外动脉夹层(extracranial arterial dissection, EAD)却是青年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(占10%~25%)[1]。与EAD相比,一般认为颅内动脉夹层(intracranial arterial dissection, IAD)相当少见,早期文献中报道仅12.5%~15.8%的CAD累及颅内动脉[2,3]。然而,2009年两项研究的结果显示,IAD占致缺血性卒中CAD的33.5%~48.8%[4,5]。致缺血性卒中CAD有其独特的疾病谱,其诊治策略和预后不同于粥样硬化等其他脑血管病变。和西方国家相比,目前我国对CAD的研究还不够重视,仅有少数小样本量的病例系列研究报道。本研究前瞻性纳入样本量相对较大的致缺血性卒中自发性CAD患者,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,同时还探讨了年龄和性别对这些特征的影响。

 
 
展开/关闭提纲
查看图表详情
回到顶部
放大字体
缩小字体
标签
关键词